利率报备R31报表“改头换面”寓意为何?

利率报备R31报表主要统计包括活期存款、协定存款、通知存款及定期整存整取在内的存款产品的实际执行利率所属区间及发生额情况,本次调整由统计基准利率浮动倍数区间改为统计基准利率加点区间,背后原因则直接追溯到存款利率自律上限确定方式的变更。

6月21日,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秘书处发布消息称,自6月21日起,存款利率自律上限的确定方式,将原由存款基准利率一定倍数形成的存款利率自律上限改为在存款基准利率基础上加上一定基点确定。简单来看,“基准利率×倍数”,改为“基准利率+基点”。该消息一出则引发广泛关注,这一变更背后的原因和未来产生的影响引人思考。

利率自律机制指出,此前按照基准利率倍数确定利率上限的方式存在明显杠杆效应,相比‘加法’的方式,‘乘法’通过倍数确定短端和长端利率,会造成利率期限的扭曲。

举例分析:

在短端利率应该上升的情况下,采用乘法定价,抬高倍数则会导致上限的高估,长端利率也同样面临类似的问题。所以短端利率倍数不能太高,长端利率倍数不能太低,结果是压低了短期利率上限,抬高了长期利率上限。改为加点报价后,两端利率会向中间位置回归。这意味着,金融机构利率走势应当是短端上移,长端下移。长短期存款利率之间的利率将有所缩窄,进而引导银行存款回归合理的期限结构。

不仅如此,贷款利率已由各家金融机构参照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进行定价,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加减点。

若存款利率继续沿用基准利率基础上倍数浮动的形式,已不再符合当前市场需要。

原有倍数报价方式会导致长期存款利率较高的问题,特别是个别金融机构通过多种不规范的所谓“创新”产品吸收长期存款。其他银行为稳定存款来源,被动抬高存款利率揽储,推升整体负债成本,出现了存款市场由坏银行定价的问题。

加点报价方式对于商业银行而言,意味着存款利率自主定价的自由度和精准度较之前更高,这有利于消除银行在存款争夺上的“内卷化”,促进行业公平有序竞争,打破银行负债成本的刚性,为资产端利率下行腾挪更多的空间。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优化存款利率监管,推动实际贷款利率进一步降低,继续引导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

新的存款利率自律上限的确定方式符合政策导向,通过缓解银行负债成本压力,释放贷款利率下行空间,从而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实现金融系统让利实体经济。

随着此轮存款利率改革之后,长期存款利率将下行,储户利息将面临缩水。未来,储户想要让资金更加保值、增值,就需要适当配置一些收益更高同时风险也更高的理财产品,从而促使部分资金流向银行理财、股票、基金等权益类产品。新政本意不是为了刺激股市,但对股市来说有积极作用。毕竟,中长期存款的利率下降了。

利率报备《R31_人民币部分存款品种利率加点情况统计表》本次做出重大调整则是顺应存款利率改革趋势的“扣题”之举。

由于政策变更,原有R31报表已然失去意义,新R31报表将基准利率基础上从低于-30个基点到高于75个基点的加点范围按照10个区间分别统计活期存款和协定存款的余额及实际执行利率、通知存款及零存整取存款的发生额及实际执行利率,以及各类存款产品的加权平均利率。

该表于6月底执行报送,届时人行可直观了解到各商业银行存款利率的区间分布情况,各类存款产品存款余额、发生额增长或缩减情况也清晰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