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民营企业融资难贵的成因及对策(上)
前言
民营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为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这一世界性难题,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从金融监管机构到全国各家商业银行,近期都专门制定系列政策措施,帮助民企度过难关。
目前民营企业融资现状如何?造成民营企业融资难贵的主要成因是什么?各方如何对症下药,化解民营企业融资困局?我们尝试进行一一探讨。
目前民营企业融资的基本现状
改革开放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民营企业蓬勃发展,民营经济已经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其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新增就业和企业数量” 。在民营经济中,有很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它们具有带动就业、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等重要功能,在为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等困难群体提供就业机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理应得到更多帮扶。
但是,前期部分民企也遇到了一些融资难和经营难的问题:金融严监管等政策对民企的融资造成了影响;环保、社保、税收等政策对民企的经营造成了影响。融资难与经营难所造成的风险正在互相传染和迭代,货币政策被动变得更“友善”予以对冲,但这又带来了新的不均衡。我们认为,货币政策“大水漫灌”只会加大这些不均衡,而更合适的政策组合是“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明确的产业投资政策+更具有普惠性和可持续性的社会政策”。
换个角度,我们来看民营企业的重要性。
首先,民营企业大多数是中小微企业;其次,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近一个时期以来,民营企业遇到的流动性困难,主要是再融资和股票质押出现了问题。当然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部分民营企业自身经营遇到了困难。
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国有企业多处于产业链上游,在基础产业和重型制造业等领域发挥核心作用,民营企业越来越多地提供制造业产品特别是最终消费品,两者是高度互补、相互合作、相互支持的关系,他们是利益攸关的共同体。从这个角度看,救民营企业、小微企业也是在救国有企业,更是在救中国经济。
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主要成因
1、贷款利率居高不下
首先,利率市场化改革及互联网金融创新竞争导致银行吸储成本大幅上升,从而推高民营企业贷款成本;其次,银行考核导向对贷款成本有重要影响,成为贷款“附加条件”并推高民营企业贷款成本。
有研究报告显示,只有10%左右的小微企业能够从银行获得贷款,利率普遍上浮约30%,融资成本达15%左右。其余90%的小微企业主要靠小贷公司和民间借贷获得资金,融资成本在25%左右,应急式的过桥贷款利率更是高达40%以上。目前小微企业的平均利润率在8%到10%之间,对于资金成本高于10%的贷款,小微企业是难以长期承受的。
为什么在国家一系列降准、降息的动作后,小微企业的贷款成本为何依然居高不下?虽然近来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状况相对宽松,货币市场利率水平明显回落,但并非一定会同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近年来银行存款增速明显放缓,银行要用理财产品发行等手段来吸收存款,推高了银行的负债成本,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贷款利率下行的步伐。
2、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约束加强
现在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避险意识显著提高,这种变化同整个经济的不景气状态、全社会杠杆率急剧上升有关。从银行经营管理来看,风险管理约束加强是中小微企业难以取得贷款的最主要因素,主要体现在:①成本、收益和风险不对称,以及中小微企业的不稳定性,银行更偏好大企业及国有企业。②过度强调责任约束,激励机制不足,银行不敢轻易贷款。③贷款权限上收,不良资产增多,资产负债比率过高,使部分金融机构在中小企业贷款问题上,表现出了一定的“不能性”。
有人不理解为什么银行会偏向国有企业及大中型企业贷款呢?因为这些企业资产相对比较多,而且有政府做后盾,一般国有企业及大中型企业都是地方政府重点支持的对象,因此政府间接起到了担保的作用,银行的风险相对比较小,所以银行当然更喜欢给这类企业放贷了。
希望在未来,经济的潮起潮落中,我们能否不再按所有制来划分,能否不再给企业贴上特殊标签?而是国企与民企一视同仁,银行也不要简单的以企业规模、国企民企的分类直接拒绝中小微企业融资。
3、企业融资渠道狭窄
目前民营企业的融资方式主要有银行贷款、信托贷款、债券融资和企业自有资金等几种方式,其中银行贷款是企业最为依赖的融资方式。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存在,银行很难获取民营企业的真实财务信息,再加上民营企业内部管理不完善,与上市企业或国有企业相比,银行更倾向于贷款给违约风险较低的后者。但是由于银行贷款是企业资金的主要来源,因此民营企业陷入资金周转不灵的恶性循环。
信托贷款先上升后下降,这是由于目前市场上很多信托公司违规操作导致市场风险增加,因此国家出台政策限制信托公司的业务规模与业务范围,使信托公司不再以贷款为主要盈利模式。
企业债券比重在逐渐增加,这是由于一方面对于企业来说发行债券不会影响公司股权结构,另一方面由于债券违约风险相对较低,因此受到一些投资者的喜爱。但是由于发行条件相对较高,因此中小型民营企业也无法依靠这种方式融资。
企业自有资金融资成本低,且约束条件较少,是很多小型民企的主要资金来源。但企业自有资金相对较少,不足以满足企业发展需求,因此不能作为主要融资方式。
4、房地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吸金
长期以来房地产价格持续飙升,房地产的增值大大超过一般企业的投资回报率。地方融资平台投资回报率虽然不一定太高,但(在投资者看来)风险很低,因而具有投资价值。房地产贷款以及平台贷款大量占用了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如信托公司)的贷款规模,挤掉了本应为一般企业提供的资金,特别是对民营部门产生了挤出效应。后者为了生存则不得不转向高利贷。
近期民营企业信用债违约情况较为普遍。究其原因,与部分民营企业短借长投、偏离主业、快速扩张导致了资金供应不足,资金链断裂相关。
4、信贷规模控制和贷存比风险监管指标
一些商业银行可以满足贷存比指标,但已经用完信贷规模;另一些商业银行尚未用足信贷规模,但却无法满足贷存比指标。尽管这些商业银行有足够的资金来源,却无法为企业提供更多可贷资金。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商业银行就必然想出各种规避办法,如利用各种通道“表内转表外”,从事影子银行活动。总之,供给方规避管制的活动导致可贷资金的供给链条不断延长。与此相对应,部分地方融资平台、房地产开发企业、中小微企业受到监管、资质和抵押担保等的限制,无法直接从银行获得贷款,只能通过影子银行获取资金。交易成本上升必然最终推高企业的融资成本。
5、“去杠杆”加剧企业融资难
过去几年,许多民营企业或其控制人前期盲目乐观,债务扩张,实际上存在激进的、甚至是鲁莽的加杠杆行为,并将资金用于股票和房地产等市场。自2017年国家推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去杠杆”的大环境下,市场资金抽紧,导致企业发行债券融资难,融资成本高,消耗了大量的自有资金,出现了严重的流动性困难。
“去杠杆”即降低杠杆率,是指金融机构或市场减少使用杠杆,偿还之前通过各种方式借到的款项从而减少负债。
在全国统一化“去杠杆”的过程中,国有企业、地方政府等高负债率主体,采取如清偿债务等去杠杆措施,整个市场也受到影响,市场流动性放缓,资产价格下降,随之,中小企业就会陷入“债务通缩”危机。同时,资本与流动性的下降也会使得银行缩减放贷额度,甚至会影响一些财务良好状况、无需减债的中小企业,加之中小企业的融资条件在社会融资总规模中本身就差于国有企业,因此,融资难问题在中小企业之中再次显现,推进“去杠杆”改革,对于原本处于融资弱势的中小企业无疑是雪上加霜。
6、企业经营难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民营企业感受到融资难的同时,也出现了经营难的问题。经营难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具有多方面原因,但不可否认的是,税费、社保负担的增加是引起经营难的主要因素。企业经营状况下降,资金周转出现问题,企业流动性必然出现问题,很快就会波及到债券、信贷,甚至资本市场。
从中小企业自身情况看,信用程度低也是企业贷款难的主要原因,主要体现在:①中小微企业的资产比较薄弱,债务负担沉重,偿债能力不强。②财务行为不规范,财务信息失真严重。③信用度低,逃废债情况严重,银行维权难度较大。④企业内在素质低下,生存能力普遍不强。
面对造成民营企业融资难贵的种种原因,各方如何对症下药,化解民营企业融资困局?请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