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汇编 2023年第二季度金融重点政策19篇

《2023年第二季度金融重点政策汇编》收录了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国家外汇管理局等机构发出的金融政策和报告共计19篇。其中,8篇由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篇由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3篇由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3篇由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2篇由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1篇由利率自律机制发布。
主要内容涉及金融政策执行情况报告、金融推进乡村振兴、外汇管理局系统代码规定和业务申报指引、各项融资工具指导意见等。其中,16篇政策内容已生效,3篇政策内容为征求意见稿。
一、
发布时间:2023/4/10
监管机构名称:利率自律机制
▼
合格审慎评估实施办法 (2023 年修订版)
2023年4月10日,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发布《合格审慎评估实施办法(2023年修订版)》,其与2022年修订版本最大的不同是在“定价行为”下新增“存款利率市场化定价情况(扣分项)“指标。存款利率市场化定价情况,主要考察银行按照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要求,落实存款利率合意调整幅度情况。本次2023修订版的发布使得银行按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的行为从鼓励实施变为强制要求,这意味着近期监管部门更为关注商业银行存款定价行为和存款市场竞争生态,大力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
实施日期:2023/4/10
二、
发布时间:2023/4/11
监管机构名称:中国人民银行
▼
2023年一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报告
2023年4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2023年一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数据显示,广义货币(M2)保持较快增速,广义货币(M2)余额同比增长12.7%。这表明,货币政策稳健有力,市场流动性比较充裕,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大。人民币贷款增长强劲,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10.6万亿,同比多增2.27万亿元。这表明,随着经济活动逐步回归正规,市场信心得到明显提升,融资需求逐步回暖,带动一季度金融数据持续走强。
三、
发布时间:2023/4/14
监管机构名称:原中国银保监会
▼
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银行业保险业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通知
2023年4月14日,原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银行业保险业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通知》。《通知》围绕银行业保险业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任务目标,从聚焦农业强国建设重点领域、强化农村金融服务能力建设、提升“三农”领域保险服务质效、强化监管引领等四个方面提出十五项工作要求。
四、
发布时间:2023/4/21
监管机构名称:中国银行业协会
▼
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中国汽车金融公司行业发展报告(2022)》
《中国汽车金融公司行业发展报告(2022)》由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从市场运行情况、行业相关政策评析、融资情况分析、改革创新发展实践、行业发展展望、服务实体经济等六个方面对2022年中国汽车金融公司的行业发展情况进行回顾、总结和展望。报告指出,原银保监会和人民银行在助力绿色金融和拓宽融资、提升公司治理、规范不良资产转让、规范汽车金融业务等方面发布了一系列政策,促进汽车金融行业高质量发展。
五、
发布时间:2023/4/24
监管机构名称:国家外汇管理局
▼
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印发《通过银行进行国际收支统计申报业务指引(2023年版)》的通知
为进一步规范通过银行进行国际收支统计申报业务,国家外汇管理局修订形成了《通过银行进行国际收支统计申报业务指引(2023年版)》。调整内容主要涉及间接申报的原则、专项业务申报要求以及其他申报要求等。在间接申报方面的主要调整为,除经常项目管理和资本项目管理有明确要求外,境内居民个人和机构通过境内银行与境内非居民个人之间发生的人民币收付款暂不申报。
在专项业务申报要求方面的主要调整为:新增关于QFLP、QDLP、跨境理财通、债券通“南向通”和非居民股东减持A股股份业务的申报要求,修改关于集中收付业务、熊猫债业务的申报要求。在其他申报要求方面的主要调整为,新增关于汇出汇款海外银行扣费相关涉外收付款申报说明。
实施日期:2023/6/1
六、
发布时间:2023/4/28
监管机构名称:中国人民银行
▼
2023年一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
2023年4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2023年一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
报告内容分为八部分:
1.企事业单位贷款稳步增长,中长期贷款增速提升较多;
2.工业中长期贷款增速持续提升;
3.普惠金融领域贷款季度增量创新高;
4.绿色贷款保持高速增长;
5.涉农贷款增速持续增长;
6.房地产开发贷款增速提升,个人住房贷款增速回落;
7.贷款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力度较大;
8.住户经营性贷款保持较快增速,住户消费贷款增速回升。
七、
发布时间:2023/5/6
监管机构名称:中国银行业协会
▼
关于印发《银行业金融工具公允价值估值实施指引》 《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税务操作指引》 《中国银行业主要财务指标计算指引》的通知
为促进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在银行业的有效实施,中国银行业协会于2023年5月6日发布了《银行业金融工具公允价值估值实施指引》 《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税务操作指引》 《中国银行业主要财务指标计算指引》。
《银行业金融工具公允价值估值实施指引》主要包括五方面内容:估值总则、内部控制管理、估值基本原则、相关金融工具估值办法、信息披露要求。
《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税务操作指引》是基于新旧金融工具准则的转换,为商业银行各项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的税务处理作指引。《中国银行业主要财务指标计算指引》对新金融工具准则下各项指标的计算方式提供指引,包含每股类、收益类、资本类、资产质量类、流动性指标五类指标。
实施日期:2023/5/6
八、
发布时间:2023/5/15
监管机构名称:中国人民银行
▼
2023年第一季度
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2023年5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报告指出,我国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得到缓解。
货币政策执行情况总结为五点:
1.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
2.推动降低综合融资成本;
3.发挥结构性政策工具作用;
4.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
5.加强风险防范化解。
未来货币政策将会维持稳健风格,着力支持扩大内需,继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
九、
发布时间:2023/5/19
监管机构名称:中国人民银行
▼
2022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
2023年5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2)》,对2021年以来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健性状况进行了全面评估。报告显示,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金融市场总体运行平稳。
金融稳定政策工作总结为六方面:
1.稳杠杆取得显著成效;
2.推动高风险机构精准拆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3.统筹做好资管业务整改工作;
4.全面清理整顿金融秩序;
5.维护金融市场稳健运行;
6.有利推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体制机制建设。
十、
发布时间:2023/6/9
监管机构名称:中国人民银行
▼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估值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
为规范银行间债券市场估值业务,提高债券估值产品及估值机构的规范性和专业性,中国人民银行起草《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估值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办法》共十九条,围绕估值业务中立性、公允性、专业性、透明性,重点明确估值机构内部治理、估值基本原则、估值方法、信息披露、利益冲突等要求。
十一、
发布时间:2023/6/16
监管机构名称:中国人民银行
▼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财政部、 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金融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指导意见》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加强建设农业强国的指导意见》。
该指导意见主要包括九方面内容:
1.做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金融服务;
2.强化对农业科技装备和绿色发展金融支持;
3.加大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金融资源投入;
4.优化和美乡村建设与城乡融合发展金融服务;
5.强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金融支持;
6.加强农业强国金融供给;
7.提升农村基础金融服务水平;
8.强化金融支持农业强国建设政策保障;
9.完善工作机制。
十二、
发布时间:2023/6/16
监管机构名称:国家外汇管理局
▼
《中国人民银行 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提升银行办理资本项目跨境资金结算业务数字化服务水平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
为进一步提升资本项目跨境资金结算业务数字化水平,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共同起草了《关于提升银行办理资本项目跨境资金结算业务数字化服务水平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本《通知》将银行办理数字化业务范围从“资本项目外汇业务”扩展到“资本项目跨境资金结算业务”,需要将跨境收支、账户、境内划转、账户内结售汇等业务数据报送到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和人民币跨境收付信息管理系统(RCPMIS)。
《通知》主要包括五方面内容:
1.明确资本项目数字化业务和电子单证相关概念;
2.最大化扩展明确数字化业务办理类型;
3.分别对银行、市场主体提出基本要求;
4.明确数字化业务审核及管理要求;
5.明确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和人民币跨境收付信息管理系统(RCPMIS)数据采集和报送要求。
十三、
发布时间:2023/6/19
监管机构名称: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
▼
《关于进一步加强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行业规范有关事项的通知》
为进一步提升债券发行规范性水平,防止定价不审慎等行为,交易商协会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银行间债券市场业务规范有关事项的通知》。《通知》共有25条,对发行人、承销商和簿记管理人等主体作了具体的监管要求和鼓励事项,对债券市场项目承揽、招标发行、簿记发行、余额包销、发行披露等各环节流程进行统一规范。本《通知》的发布将进一步明确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操作规范,加强债券发行业务自律管理,促进银行间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
实施日期:2023/7/1
十四、
发布时间:2023/6/20
监管机构名称:中国人民银行
▼
2023年第一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
中国人民银行于2023年6月20日发布了2023年第一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2023年第一季度支付业务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支付体系运行平稳,银行账户数量、非现金支付业务量、支付系统业务量等总体保持增长。在非现金支付业务方面,银行卡交易业务量和电子支付业务量明显增长,贷记转账等其他结算业务总量保持增长,但特约商户数量和银行卡受理终端数量、票据业务量整体呈现下降趋势。
十五、
发布时间:2023/6/21
监管机构名称:中国人民银行
▼
中国人民银行2023年
规章制定工作计划
2023年6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了《中国人民银行2023年规章制定工作计划》。计划中列出中国人民银行预计在2023年制定《金融基础设施监督管理办法》、《货币市场管理办法》、《非银行支付机构行业保障基金管理办法》、《市场主体受益所有人信息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业务领域数据治理安全管理办法》、《黄金及黄金制品进出口管理办法》。该工作计划体现中国人民银行关注货币市场、非银行支付机构行业、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数据治理、受益人信息管理和黄金业务管理等六方面。
十六、
发布时间:2023/6/26
监管机构名称:国家外汇管理局
▼
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国家外汇管理局信息系统代码标准管理规定》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
为进一步完善国家外汇管理局信息系统代码标准工作,国家外汇管理局修订并形成了《国家外汇管理局信息系统代码标准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
修订内容共42条,主要调整为:
1.特殊机构代码不再由全国组织机构代码管理中心赋予而改为由外汇局赋予,并新增特殊机构代码申请规定。
2.对因迁址引起所在地外汇局代码变更的金融机构,不再需要同时向迁出地和迁入地申请信息要素变更,而通过其上级机构向迁入地外汇局申请即可。
3.新增恢复已停用金融机构代码的相关规定。
十七、
发布时间:2023/6/26
监管机构名称: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印发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监管评级办法的通知
为全面评价企业集团财务公司(以下简称财务公司)的风险和管理状况,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将《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监管评级办法》进行修订并公布(金规[2023]1号)。《办法》明确,将从定量和定性两个维度,按权重对功能定位(15%)、资本管理(10%)、公司治理(20%)、风险管理(30%)、信息科技管理(10%)、集团经营与支持(15%)六个方面的得分加权汇总,根据评级事项对评级级次进行调整,形成监管评级结果。财务公司的监管评级周期为一年,原则上应于每年4月底前完成。监管评级结果将会作为衡量财务公司经营状况和风险管理能力,监管机构制定及调整财务公司监管规划的主要依据。
实施日期:2023/6/26
十八、
发布时间:2023/6/29
监管机构名称: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
▼
《关于进一步提升债务融资工具融资质效有关事项的通知》
为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健全资本市场功能、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的重要部署,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于2023年6月29日发布《关于进一步提升债务融资工具融资质效有关事项的通知》。
该《通知》为充分发挥债务融资工具支持实体经济作用,提出五项主要措施:加大对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拓展储架式注册发行使用范围、推进产品和服务创新、便利投资交易、加强一二级联动以及提高服务质效。
实施日期:2023/6/29
十九、
发布时间:2023/6/30
监管机构名称: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
▼
《关于进一步发挥银行间企业资产证券化市场功能 增强服务实体经济发展质效的通知》
为提升资产证券化市场对企业盘活资产的助力作用,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于2023年6月30日发布《关于进一步发挥银行间企业资产证券化市场功能 增强服务实体经济发展质效的通知》。
《通知》主要内容包括“六个强化”:
1.强化战略功能。各市场成员应充分认识到企业资产证券化是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举措。
2.强化创新引领。大力推进不动产信托资产支持票据(银行间REITs)业务、资产支持商业票据(ABCP)、资产担保债务融资工具(CB)发展。
3.强化重点支持。支持服务重点企业,拓展重点领域,聚焦重点区域,盘活资产存量。
4.强化市场规范。主承销商、信托公司等业务参与机构应健全组织架构,并加强尽职调查、信息披露等方面业务规范。
5.强化市场培育。鼓励各类企业开拓资产证券化融资渠道,培育多元化投资主体。
6.强化自律服务。交易商协会将提升注册发行便利、优化信息披露制度、加大业务督导力度。